图片
01知错能认,改错如割 战国时的齐威王,登基之初,也曾是个糊涂蛋。 他沉溺酒色,不理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大臣淳于髡看不下去了,用隐语讽谏:“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威王当然听懂了弦外之音。 那一刻,他脸上想必是火辣辣的。 承认自己是个昏君,需要直面群臣闪烁的目光和内心的羞耻。 但更难的是接下来。 威王没有恼羞成怒,也没有停留在口头忏悔。 他做了一件震动天下的事——下令全国:“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当三百口大锅在宫门外支起,沸腾的滚油冒着青烟时,举国哗然。 进谏的文书雪片般飞来,指责他过失的声音在街巷间嗡嗡作响。 每一份谏书,每一句批评,都是扎向旧我的刀。 威王强忍着被当众剥光的难堪,硬是咬着牙,一条条改。 他驱逐了只知阿谀的弄臣,重用了敢说真话的邹忌、田忌。 他整顿吏治,清理积弊,让齐国气象一新。 承认过错,不过是面子上的一道划痕;真正动手改正,却如同剜心剔骨。 威王熬过了这场自我凌迟。 齐国在他手中,竟从泥潭里挣扎出来,成了东方霸主。 这份改过的狠劲,比当初的昏聩,更令人敬畏。图片
02拒谏饰非,终酿大祸 几百年后,前秦天王苻坚,几乎站在了威王的反面。 淝水之战前夜,他踌躇满志,欲投鞭断流,一统天下。 朝中并非没有清醒之人。 老臣权翼叩头流血,痛陈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包藏祸心,不可倚重。 大将石越指着地图,力证东晋未可轻伐。 甚至他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也婉言相劝。 这些逆耳忠言,苻坚并非不知其重。 他内心未尝没有一丝疑虑。 慕容垂那谦卑笑容下的眼神,姚苌沉默中透出的阴鸷,都曾在他心头掠过阴影。 但承认自己看错了人,用错了策,等于否定了他引以为傲的“天下一家”的宏图。 他选择了最轻松的路——拒绝承认。 他陶醉在慕容垂“陛下断自圣心足矣”的奉承里。 他用“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的豪言壮语,压下了所有不安的声音。 他把所有反对者斥为“懦怯”,将忠告视为“沮坏军心”。 淝水岸边,风声鹤唳。 当那根维系着八十万大军的脆弱神经骤然崩断,苻坚才尝到了拒不改过的苦果。 慕容垂、姚苌瞬间亮出獠牙,庞大的帝国在他眼前土崩瓦解。 他逃到五将山,被姚苌所俘,最终被缢死在新平佛寺。 拒绝改正错误,如同在悬崖边闭眼狂奔,粉身碎骨是唯一的终点。 苻坚的悲剧,是“改过为难”最惨烈的注脚。图片
03仁心易动,善行维艰 《资治通鉴》里,还记录着另一种难。 魏国大将吴起,素以冷酷严苛著称。 有次,他麾下一个普通小兵背上生了恶疮,脓血溃烂,痛苦不堪。 吴起巡营时看到了。 他没有皱眉走开,也没有只吩咐军医了事。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举动——俯下身去,用嘴为那个浑身汗臭的小兵吸吮疮口的脓血! 帐中士卒,无不震撼动容。 消息传到小兵家中,其母闻讯,竟放声大哭。 邻人不解:“你儿子只是个士卒,大将军亲自为他吸脓,这是天大的恩德,为何痛哭?” 老母泪流不止:“往年吴公也曾为他父亲吸过脓疮,他父亲感念恩德,战不旋踵,最终力战而死。如今吴公又为我儿吸脓,我儿……不知又将死所矣!” 吴起吸脓,是善吗? 对一个痛苦的小兵而言,是雪中送炭的善举。 但这份“善行”背后,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精准算计——用最低的成本(一次令人作呕的吮吸),换取士卒死心塌地的效死之心。 行善若只存功利之心,其善也伪;若无坚韧恒久之志,其善难继。 真正的行善之难,难在纯粹,难在坚持,难在不为外物所移。图片
04躬身入局,方知行艰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本人,对此亦有切肤之痛。 他一生以“力谏”闻名,是道德文章的标杆。 哲宗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司马光拜相,主持“元祐更化”,尽废王安石新法。 他言必称“仁政”,书必写“爱民”。 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是他认为最大的“善政”。 他认为此举可减轻百姓负担。 然而,当命令下达,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各地奏报如雪片般飞来,诉说恢复差役后,百姓反而更加困苦,官吏乘机勒索,民间怨声载道。 尤其是他极为信任的地方官苏轼、范纯仁,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新法的弊病。 这对司马光而言,是巨大的冲击。 他引经据典论证的“善政”,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他痛苦地发现,自己满怀善意的政策,竟成了扰民的恶法。 是固执己见,维护自己“行善”的颜面? 还是承认失误,再度更改? 此时的他,已重病缠身。 但他强撑病体,重新审视,艰难地开始修正。 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这些未竟之事。 纸上谈善易,躬身行之难;知行若断裂,善愿反成灾。 司马光晚年的挣扎,是“行善为难”最深刻的夫子自道。图片
结语 《资治通鉴》的尘埃落定,司马光早已作古。 那句“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却如黄钟大吕,穿透千年。 它冷眼旁观过齐威王的刮骨疗毒,也记录下苻坚的讳疾忌医。 它映照出吴起吮疽背后的机心,也铭刻了司马光暮年的困顿与省思。 历史从不缺少洞察秋毫的眼睛,稀缺的是挥刀自剖的勇气。 时代更不匮乏慷慨激昂的宣言,罕见的是跬步千里的躬行。 知过是烛火,改过是攀岩;言善如微风,行善似移山。 读史至此,当抚卷自问:你我心中之“贼”,破得几分?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