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公馆)
世事如梦如幻,又是一番新的折腾。
最近,广州楼市放大招,明确提出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三限”),并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
之所以这件事火爆,是因为广州毕竟是一线城市,不少人就会马上联想到另外3个一线城市会不会跟进?
其实,长期以来,广州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甚至比重庆还要严重。
这波微操,只能说,是一个信号,地方财爸的收支平衡压力空前巨大。
2020年开始的3年口罩风暴,就其本质而言,实则是居民家庭和私营企业的现金流持续流出。
再厚的底子,足足净流出3年,也算是被掏空了很大一块。
当2023年4月美国人发动金融战,其依旧是对我们的私营部门现金流进行大规模的外流。
粗粗来算,2023年和2024年,各自都是从资本项净流出1万多亿美元啊。
因此,现在市面上动不动喜欢将中国楼市跟日本90年代的泡沫破裂做对比,其实是“以因为果”。
3年口罩风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是疯狂向私营部门现金流量表输血,唯独我们没有这么做。反而,我们当时的应对又是最激烈的。
等口罩风暴结束后,所有人本以为要输血现金流呵护,可是,时至今日,根本没有这么做。
所以,不是救市也无法挽救中国楼市,而是根本没有救过。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几年,A森一直强调,我们困于“现金流量表危机”,而不是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不是上述逻辑的结论?
即便是这次广州救市,放水了吗?根本没有!
在没有做到短期大幅提高居民家庭的现金流的前提下,全靠非货币政策刺激,已经走到了极限。
换个角度去思考,为何过去限售限购、降低首付和利率一公布,马上市场就起来?
因为,当年民间不缺现金流啊,缺的是投资机会。
然而,如今民间经历5年办的大规模现金流净流出,很多家庭早已扛不住了。
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
如今已经不是楼市的问题了,而是微观经济体感全面持续负反馈。作为经济的一环,楼市又怎么可能会有好消息呢?
企业内卷,内需乏力,产业升级反而加重企业的杠杆率,类似的问题,都不是莫名其妙而来的。
由于3年口罩风暴就没有给居民家庭的现金流打上“创可贴”,现在自然大家也就发不上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实质上,我们从2020年就一直在“加息”。
虽然名义利率持续下降,可是,现金流持续大规模净消耗,早已盖过了名义利率下调所带来的月供压力。
我们需要理性去看,口罩风暴是天灾,是必然会有的一个巨大的坑:
剧本一 如果不放水拉居民家庭一把,这个坑就由全民负担,自然也就是打击全民的购买力。
剧本二 如果放水拉一把,这个坑就是债券市场去承担,或许未来有通胀压力,可是,起码民间的购买力得到了保全。
这也是为何全世界大中型经济体都选择“剧本二”,唯独我们是选择“剧本一”。
结果自然是,我们偏通缩,人家偏通胀,这比中美关税战所带来的冲击大的多。
理解了上面的逻辑,我们马上就明白,到底该如何拯救中国楼市和中国内需。
必须超大规模的举债,然后货币流动性直接打入居民家庭。
甭管是货币棚改,还是找发福利的理由,或者是其它手段,这一步必须要做到。
只要这步不做,任何其它救市举措,都是效果很一般。
也因此,对于这次广州的楼市新政,A森对于其效果的预计,“一般”。
只要没有强力注入流动性给居民家庭,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规律:
每一次救市政策出来,就管个2~3个月,然后就完全弱化了。
其实,此刻,A森是一丝担忧的。
土地财政收入中,有不小比例是用于公共事业管理的。
要运作一个城市,其实开销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土地财政收入持续不行,城市中大量公共品(如地铁、环卫等)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去支撑,而陷入必然的涨价循环。
也就是说,如果地方财爸不能从有钱的买房人头上拿钱去补贴公共品,那就由当地所有中低收入家庭一起被动享受涨价的方式来承担。
其实,纵观发达国家的地方财政,也是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度极高,只是玩法、名目和套路不同罢了。
我们是一次性的土地出让,人家或许是每年按照最新的房价折算出当年的房产税。
今天,中国楼市所体现的情况是:
大家希望公共品继续按照原有价格长期保障(如地铁不能涨价),但是,绝对不能接受房产涨,这根本做不到啊。
其实,这波楼市新政,是很考验广州的。
假设广州这波刺激也不能拉出多少买盘需求,那么,接下去,广州可能真的要在大量公共设施方面出现涨价。即,直接转嫁给当地的居民家庭了。
所以,与其说广州新政是否会引发其它一线城市的跟进,还不如去观测广州土地财政收入不行后对于当地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代价”。
经济,是一个精密的循环机器,并不存在简单的“好坏对错”。
要能够转起来,是其根本原则。否则,就变成,只要“好处”,不愿意支付代价。
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学就是成本学。
今天,我们关注中国经济也好,关注楼市也好,各种情绪性的表达,自然是可以的。
然而,成年人最终还是要直面现实。
这个现实就是,国内这么高的城市化水平和基建程度,注定是需要海量的支出去维护,否则就会出问题。
那么,这么多钱,哪儿来?是你掏,还是我掏,还是美国人替我们掏?
靠举地方债来处理,最终是要还本付息的。
唯有土地财政(或者是西方的房产税),才可以是长效机制,因为这是收入,是不用还本付息的。
如今,我们陷入了一个负反馈机制:
不给居民家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就是没有内需,资产价格自然也是承压,进而带动居民家庭收入更加充满压力;
不靠中国式土地财政,那么,就只能收房产税,或者是地方债举起来。可是,后两者势必会重创内需。
其实,现在真到了为口罩风暴和金融战时期的现金流净流出,进行大规模补偿的时候。
只有通过“购买力返还”,才能让居民家庭有足够的现金流,经济才能正向运作起来。
没有这样的护城河,要长期跟美国人耗下去,我们是吃亏的,而且是吃大亏。
此外,任何伟大的创新,最终必须是依靠强大的内需,是内需为创新提供土壤。
你没有足够的内需,也就无法保持持续的创新,最终,你的产业升级也不过是为发达国家做嫁衣。
因为,人家靠压低采购价,就可以继续享受我们好不容易搞出来的科技创新。
唯有人民币资产价格雄起,配合国内科技产业崛起,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机制,才可以真正帮助我们走向全面复兴。
试问,哪个发达国家不是这样的?
为何次贷危机(美国楼市爆雷)后,美国人选择强势救市?
是美国人对房地产的理解错了,还是我们对于房地产的理解有偏差?
靠怒砸人民币资产的方式换来所谓的供给侧全面进步,最后的胜利果实只会便宜了西方。
人家有buying power,价格压到你吐血,反正你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不卖给发达国家就扛不住。
两相比较,将楼市耳光抽的飞起来,真的划算吗?
其实,如果真的想明白要将楼市砸晕,那提供一个可以替代楼市的、新的、具有货币蓄水池功能的替代品,也可以。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年内,把大A打造成像美股那样的超级财富容器,那你不拉地产也ok。
然而,我们现在的处境是:
既没有提供这个财富的新容器,又不给居民家庭购买力返还,那如何刺激消费也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根本的问题不是楼市,也不是股市,而是要有持续向居民家庭提供财富蓄水池的工具,要努力呵护居民家庭的购买力,而非长期单纯的消耗大家的购买力,——这才是根本问题。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兜兜转转,当弱美元周期启动,我们最终还会回到楼市拉升带动内需修复的老路。
经济学没有这么多是非对错,只有“走得通”、还是“走不通”的灵魂拷问。
自从把楼市砸了一圈后,广大的中产家庭到底是富了,还是相反呢?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公论。
来源:A视野
推荐阅读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